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24 · 03 · 16 号刊 第 51 期

诸位好!

本期选文《原子时代的史前史》透过人类文明的两端,以史前史与原子时代之前的诸多共性类比,反思核在人类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意图在绝对象征性匮乏的当代探索一条能为全人类达成共识的道路。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博客竹白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Stream Your Ideas to the Top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IdeaChat

IdeaChat 是一款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对话式应用,助力您实现下一个创想。

注册 IdeaChat 将会免费获得 100 点数以供试用。IdeaChat 支持微信或支付宝付款,为国内用户提供了稳定的使用 ChatGPT 的途径,如果你希望长期使用,请根据自身情况考虑购买服务。

(点击上面的链接订阅或在付款时使用优惠码 SHYRZ 即可享受 8 折优惠,我能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返利)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原子时代的史前史

为了理解核武器释放的可怖未来,我们迫切需要回到深邃的过去

→ 原文链接: Prehistory in the atomic age — Maria Stavrinaki / Aeon / 2024-03-12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通往怀俄明州夏延以北的美国空军魁北克-01导弹警报设施的地下掩体的隧道,该掩体是核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控制中心。该设施建于 1962 年,于 2006 年停用 / Alan Rogers / The Casper Star-Tribune / AP​

1945 年 7 月 16 日早上 5 时 29 分 21 秒整,一枚前所未有的炸弹在美国沙漠中引爆,世界从此宣告步入「原子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破晓如此精确而具有爆炸性。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精确到秒。相反,随着我们的历史向后推移到史前的模糊边缘,即我们这个物种出现的时期,文化时期的年代划分就变得越来越不精确。中世纪大约始于公元前 476 年,古典古代大约始于公元前 8 世纪,而史前时期则出现在数以百千计的年岁之前,可能是 250 万年前。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1945 年 7 月 16 日,现存唯一一张关于第一次三位一体试验的彩色照片 / Jack Aeby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 Flickr​

虽然原子时代始于突然的爆炸,而史前史却在无声无息中开端。史前史的开端是穿越地质时空的无声黎明,只有那些挖掘地貌和古墓以寻找远古人类祖先踪迹的人才能听到。人类历史上最不同的两个时代莫过于原子时代和史前时代。然而,尽管它们的时间构成和他们在人类时间两端的位置不同——一个在遥远的过去,另一个在 20 世纪——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类比关系。我们已经学会了通过一个来想象另一个。这种类比关系在西方历史意识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记,体现在政治、艺术和文化、哲学、人文乃至社会科学中。

今天,这两个时代仍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继续照见彼此的复杂性。这确实是复杂的,因为现代性的这两大「发现」仍然具有深刻的矛盾性。它们都是一个因科学技术的揭示而对人类知识愈加开放的世界的产物,然而这两个时代的发现也打破了过往知识的前提和运作模式:那些「发现」史前时代的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先于(因而没有)历史的时代;而那些学会分裂原子的人现在不得不面对难以预测或驾驭的可能性。使这些发现成为可能的知识形式,包括量子物理学和人类学的突破,并没有带领我们充分理解这些时代。但我们确实需要了解它们,因为史前时代和原子时代仍在全球政治想象中并存,无论是通过围绕「人类世」的深层时间焦虑,还是通过对核事故和核战争的持续恐惧。与往常一样,要从长远角度理解这些担忧,我们必须从当下抽离。

最早让人们对原子能产生想象的隐喻之一是人类首次驾驭火的故事,即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通过这个故事,1945 年 7 月 16 日的核弹爆炸(即三位一体试验)成为又一个「历史上的伟大时刻」。至少,作为这次核试验为数不多的目击者之一,记者威廉·劳伦斯(William L Laurence)在 1945 年 9 月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述这次爆炸的:

在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与人类在很久以前第一次使用火并开始迈向文明的时刻一样,被锁在物质原子内部的浩瀚能量第一次释放出来,爆发出地球上从未有过的火焰,照亮了大地和天空。那个短暂的瞬间仿佛永恒,它的璀璨犹如许多超级太阳的光芒。

在劳伦斯看来,这次核爆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顶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种进化论史观,也不是每个人都把这次试验视为一种崇高的普罗米修斯主义。对一些人来说,新的原子时代过于激进和奇异,不仅仅是我们过去技术成就的延伸。对这些旁观者来说,这是与过去的决裂。然而,面对原子时代令人费解的经验,他们发现自己也在寻找能够帮助理解这些令人困惑的变化的隐喻或先例。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也转向了古老的人类过去,以理解 1945 年 7 月 16 日 5 时 29 分 21 秒到来的世界。他们转向了一个文化遗迹惊人而神秘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字记载、没有直接幸存者的时代,一个与自然进化、化石和地质学界限模糊的时代。在 20 世纪,史前时代构成了一个象征性的领域,始终滋养着原子时代的焦虑思维。

法国作家和哲学家乔治·巴蒂尔(Georges Bataille)在 1955 年 1 月 18 日的一次演讲中 指出,1940 年 9 月在拉斯科洞穴中发现史前绘画与五年后进行的「原子实验」之间存在巧合。在巴蒂尔看来,拉斯科洞穴中的绘画——描绘的是大约 1.7 万年前生活在该地区的动物,包括现已灭绝的驼鹿和鹿类物种以及其他动物——保存得如此完好令人惊讶,没有受到千万年来侵蚀的影响,以至于他认为这些绘画看起来像是假的。这个洞穴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洞内绘画(由居住在拉斯科附近的青少年)创作和重新发现之间的时间间隔被压缩得如此之短,就好像史前人类和现代人类在直接交流一样。

通过这些动物画作,古人类向现代后裔传递了一个信息。对于巴蒂尔来说,这个信息是明确的:这些绘画展示了人类从动物性中脱颖而出的「决定性时刻」,而这一时刻在哈里·杜鲁门于 1945 年 8 月 6 日上午决定在广岛投掷核弹时得到了对称的补完和取消。如果说拉斯科的华丽壁画表达了我们的祖先不再是单纯的动物,那么日本的两次核爆则将人类带回到了动物状态,因为广岛和长崎的居民被来自天空的莫名其妙、骇人听闻的闪电击中,他们无法理解。核弹的极端暴力使人完全无法理解,使被击中的人陷入死亡和昏迷,使人类的创造和生命归于尘土和石头。巴蒂尔认为,在广岛事件之后,「对每个人来说,都开始了一场贪婪的、惊人的、无休止的启示」;或者说「反启示」。核弹所传达的唯一的通讯、唯一的信息就是毁灭。对巴蒂尔和其他知识分子来说,广岛成了拉斯科的倒影。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被长崎核爆摧毁的寺庙 / 1945 年 9 月 4 日 / 维基百科​

这种颠倒不仅涉及「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使用能源和资源的不同方式之间的关系。拉斯科的华丽壁画和核弹都有关无偿的支出,即象征性的剩余。正如洞穴壁画对我们的史前祖先来说是一种象征性的剩余,他们选择用多余的能量来绘制图像,而不是狩猎或觅食,广岛核弹爆炸则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支出。核弹虽然与资本主义生产链和巨额利润的产生密不可分(曼哈顿计划按今天的货币计算耗资近 350 亿美元),但它却是当时唯一可能不产生任何利润的集体支出。

核弹违背了 20 世纪经济学的利润逻辑。「在 20 世纪中叶,我们很穷,」巴蒂尔说,「我们非常穷,如果没有回报,我们就没有能力承担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服从利润的控制。」然而,有一个例外:「用于毁灭的工程与材料,这些造物今天可能会灭绝物种,甚至终结地球上的生命。」核弹的剩余产生了简单纯粹的意义抹除。日本人在广岛和长崎的震撼和昏迷只是未来事情的一个缩影。随着原子时代的深入,人类灭绝的可能性随着核武器的囤积而增长。对未来的兴奋开始转向史前地质的沉默。

不仅是欧洲哲学家看到了原子时代与史前时代之间的相似之处。最终,这种类比关系也被美国负责核产业链顺利运行的人和分析核产业链运作的反核知识分子所观察到。20 世纪末,随着冷战的加剧和核废料的扩散,美国联邦政府开始考虑史前遗迹与核子巨厦(nuclear megastructures)之间的类比关系。全国各地召开了一系列「未来小组会议」,专家们讨论了如何与未来社会沟通,让他们了解 20 世纪建造的核设施所具有的持久放射性危险——即使这些社会可能与我们的社会没有相同的语言或文化参考。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核废料隔离试验工厂的各种拟议设计。其目的是阻止人类在 10000 年后对该遗址的任何探索 / 图 1:「尖峰场」 所有概念均由迈克尔·布里尔(Michael Brill)绘制,萨夫达尔·阿比迪(Safdar Abidi)绘制。摘自论文《专家对标记的判断,以阻止无意中的人闯入废物隔离试验工厂》(1993 年)​

这些活动集中在一个特定的设施上,即位于新墨西哥州地下的核废料隔离试验工厂。建造这座核电站是为了储存某些形式的危险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的毒性可以保持数千年,也许在我们现在的文明结束很久之后。因此,需要一个警告系统:如何警告未来的社会不要挖掘埋在核设施中的核废料?一份报告解释说,参加「未来小组」的有语言学家、地质学家、科幻作家、气候学家、历史学家、物理学家、设计师和其他专家,他们被召集在一起,「开发永久性标记的设计特征,并判断这些标记在阻止人类无意中侵入废物隔离试验工厂方面的功效。」与会者被告知,这些标记需要在未来一万年内有效,这个时间尺度大致相当于我们与新石器时代的跨度。

就像史前洞穴壁画和文物向我们传达了关于过去的信息一样,「未来小组」的目标也是与未知的未来社会进行交流。专家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评估他们所提出信息的有效性。矛盾的是,专家们把目光转向了史前社会留下的装饰洞穴和巨石遗迹。这些遗迹表明,即使在缺乏完整透明的意义的情况下,一个过去逻辑的神秘遗迹仍然可以传达强烈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因此,即使建造核废料场的人与未来社会之间的文化联系中断了,信息仍然可以传递出去。在「未来小组」的最终报告中,撰写者们解释了史前遗址对他们工作的重要性:

有些特定的地方(建筑形式、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几乎可以在每个人中激发出强烈的感情。这些地方给人一种「充满能量」的感觉,近似于电磁感,而且这些地方似乎充满了意义……那些充满能量和意义的地方,有的是美丽的,但丑陋、生畏、禁忌的也不会更少。其重要性在于内容(信息),远超于其形式,而其形式的成功在于表现力,而非美学。

这些意义和感受往往是在那些甚至不属于他们的文化或时代的地方产生的。显而易见的例子有巨石阵以及阿尔塔米拉……和拉斯科的彩绘洞穴……唤起了现代观众的深刻感受。因此,对某些地方的这种稳定而普遍的反应似乎超越了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时代......它表明了一种比个人经历更广泛、比文化更古老也更深刻的东西,一种全人类的东西,是人类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由于史前文化的所有精确细节——所有的人类叙事、神话、仪式和功能——都被时间无情地碾碎了,这一时期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专家们提供了一种与未来交流的语言。如果史前壁画或巨石建筑仍能有效地传达来自遥远过去的信息,那么它们的确切含义是否重要? 如果史前文化提供了一种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是可普遍化的语言,那么文化的特殊性是否重要?

当然,美国「未来小组」大胆地将核废料的永恒危害性与人类创造集体象征的需要等同起来。将放射性设施对身体的影响与纪念碑的象征性力量联系起来,将实体与虚构等同起来,这也是非常大胆的。但就美国联邦政府而言,这些联系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通过忽略史前史和核工业的具体背景,化有害为神圣,成为原子时代政治宣传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先锋。实体必须被虚构所掩盖;畸形必须通过艺术来软化。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的 MX Peacekeeper 导弹发射井内 / 1987 年 / 维基媒体​

包括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P Thompson)在内的反核活动家和指导此类运动的知识分子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机制。20 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各地举行「未来小组」会议的同时,汤普森也在质疑北约在欧洲安装洲际弹道导弹的决定。与 30 年前的巴蒂尔一样,汤普森也在考虑史前艺术的象征性「剩余」与冷战文明之间的类比。就像覆盖在拉斯科墙壁上的绘画一样,核弹也需要无偿支出。20 世纪 80 年代,这种支出将剩余的能源、货币和其他资源从流通中抽走,转而用于生产冷战的终极武器:MX(「导弹实验」)导弹系统,这是一个洲际弹道导弹网络——后来被命名为「和平卫士」——装备有热核弹头,随时准备从美国各地的地下掩体发射。汤普森在《文明的最后阶段——灭绝主义笔记》(Notes on Exterminism, the Last Stage of Civilization,1980 年)一文中写道:

我们常常认为,正是这种剩余象征了优先事项,是世俗权威或精神追求的象征,标志着一种文明的特征。这种剩余被加工成工艺品,显示出男人和女人的奴役与崇拜:巨型墓葬、巨石阵、神庙、金字塔、中世纪大教堂、发射井中的巨型火箭、MX 导弹系统。

在汤普森看来,核文明是极度非理性的。虽然导弹发射井、武器、研究、废料储存设施和该文明的其他要素可能是以盈利为主要理性的经济制度的一部分,但核已经从这种逻辑中解放出来。它代表了为制造战争武器而对财富进行的仪式性破坏。事实上,在原子时代,核能吸收了史前时代曾经滋养魔法和宗教的非理性。而且,总有一天,MX 导弹系统的具体化核「剩余」也会被摧毁,成为未来考古学家发现的放射性神庙。但与史前的纪念碑不同的是,这座寺庙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在数千年后,来自其他星球的考古学家会在仍然带有辐射的灰烬中挖掘,并讨论这座巨大神庙的功能。但这场讨论将是徒劳的。因为这座寺庙将被建造来庆祝人类的终极机能障碍:自我毁灭。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历史之前的时间被用来想象无法想象的事物。有时,史前的象征性遗迹——古墓、金字塔、洞穴壁画——证明了意义可以跨越漫长的时间而传递。有时,这些遗迹被用来设想未来的废墟,以及原子时代的核能所带来的绝对象征性的匮乏。这样,史前时代就成了一个目的地。通过核武器,未来开始走向喑哑的矿质,一个绵延数百万年的灭绝领域。这种史前未来似乎是历史之前的时代与原子时代之间最重要的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历史前和历史后的时间为两种形式,其起点和终点模糊不定,彼此相互交叠,其中轴线是人类历史的短暂瞬间。这个想法是由 18 和 19 世纪深时间理论的发明所启发的,尤其是在查尔斯·莱尔的《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1830-33)出版后,我在 著作《惊呆于史前史》(Transfixed by Prehistory,2022)中更详细地探讨了这一主题。深度时间(deep time)的视角不仅影响了原子时代,也影响了「人类世」,一些专家也将其开始时间定于 1945 年第一次原子爆炸。现在,原子时代早年的核爆炸产生的同位素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地质层中被识别出来,甚至在最偏远的地方也不例外。

在发现深度时间之后,随着古代化石被历史化并迅速普及,人类也开始把自己想象成潜在的未来化石。原子时代带来的核战争威胁使这种可能性变得更加可能。取代我们的不是更能适应未来环境的其他物种,也不是机器,也许什么都不会取代我们。现在,对人类灭亡的恐惧就像原子时代一样笼罩着人类世。在深度时间里,人类将成为无穷无尽的生命形式中的一个瞬间,而不是在创造中占据特殊的位置。

史前史为史后史的可能性打开了大门。在《创造勋章》(The Medals of Creation,1844)中,地质学家吉迪恩·A·曼特尔(Gideon A Mantell)想象了一个来自未来的无定主体参观他称之为「人类纪元」的地方,并研究其沉积物: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类的遗迹和人类艺术的杰作——其庙宇的穹顶,其宫殿的柱子,其巨大的铁桥和石桥的拱门,其城镇和城市的废墟,以及人类居住在岩石和地层中的持久遗迹——这些将是人类纪元的「创造勋章」,并将地球表面及其居民的现状忠实地记录到最遥远的时代。

曼特尔在 19 世纪中叶写作时,这些废墟是很容易想象的,当时深度时间正在被发明,工业革命正在顺利进行。在这一时刻,淘汰具有了新的重要性。机械自动化日益削弱了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动性,有可能使工人被淘汰,机械产品与化石一样,具有更强的矿产性、非人性化特征和程序化的无用性。更重要的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渐进加速经济——资本主义——始终存在着加速倒退的可能性,这一运动有可能进一步削弱人类的超然地位。原子时代将这些可能性推向了更高的层次。有哪项技术发明能比核技术更有力地制造淘汰? 通过核武器所承诺的毁灭,淘汰成为人类制造的地平线和人类文化的终极终点。要进入这一视野并想象史后世界,我们必须扮演一个研究过去的专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角色,试图徒劳地从历史的废墟中找出意义。

1945 年 7 月 16 日上午的核弹试爆是否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刻,与远古时代人类首次点燃火种的时刻并驾齐驱」? 今天,进化论史观,一种征服的现代性,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甚至远非如此。相反,历史的迫切性正在所有时间尺度上爆发,尤其是当我们明白人类文化并非独立于地质学的时候。今天,主导我们想象的不是征服的现代性,而是后历史的幽灵。在这种壮丽而陌生的视角中,我们通过未来勘测者的眼睛看到人类社会的废墟,理解核设施是用来执行神圣仪式的宏伟庙宇,在追求废旧化的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的剩余。而我们也更深入地审视着史前的镜像。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如果你喜欢 CyberClip 并愿意帮助我更好地运营下去:

  • 转发给朋友或社交网络
  • 参见 Advertise 页面联系我投放广告
  • 爱发电 或微信给我赞赏,欢迎备注称呼、邮箱
  • 点击下面带有👆标记的推广链接,你的每一次有效点击我都能收到一份微薄的赞助
  • 在你有需求的情况下,通过下面带有⚡标记的推广链接注册付费,我将能从你的支付中获得一定比例(有标注)的返利。请量力而行,理性消费。

❤️感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这封邮件是你朋友转发或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吗?如果你觉得还不错,欢迎 订阅

如果你有意愿在 CyberClip 投放广告,请参见我们的 Advertise 页面并与我取得联系。

CyberClip 是一份臻选互联网上有价值内容的赛博剪报。两周一期,涵盖新奇趣闻、热点议题、前沿科技以及其他关于生活、关于未来的事物。

👏 感谢阅读,欢迎回信,敬颂时祺。

👉 往期内容讨论群组个人博客备份归档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